12月9日,以“全球經濟復蘇與制造業轉型”為主題的第六屆亞洲制造業論壇年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制造業的專家、企業巨頭共聚一堂,共商經濟低迷時期的制造業發展趨勢。
中國-烏蘭巴托頓焊接研究院院長、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楊永強發表主題演講,介紹了中國-烏蘭巴托頓焊接研究院再海洋工程領域的未來計劃。
以下為演講全文:
楊永強:我在海洋工程這邊并不是從事這個行業,但是最近我們做一件事,什么事呢?就是跟烏蘭可巴頓研究所合作成立了烏克蘭巴頓焊接研究院,我擔任院長。烏克蘭巴頓焊接有非常先進的技術,下面我介紹一下在海洋工程方面我們想做哪些事情。
烏克蘭巴頓焊接研究院這個機構是巴頓焊接研究所、廣東省科技廳、廣州市科信局、廣東省工研院聯合組成。獲得了從國家領導人胡錦濤在去年6月份訪問烏克蘭的時候把這個研究院的建設作為中烏雙方合作的重點項目,科技部的副部長親自出任這個研究院的名譽理事長,烏克蘭的科學院的院長、巴頓所的所長作為理事長,去年已經開始了第一屆理事會,F在我們搞五個平臺焊接方面,其中一個就是所謂的先進焊接裝備與工藝平臺。在這個平臺里面我們設計到一些特種焊接,裝備與工藝等等。這些設備工藝技術主要是用在一些大的重工業方面,其中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在海洋工程方向。下面我把海洋工程方面跟烏克蘭合作那些事情跟大家匯報一下。
我們想做什么?這個研究院主要是在海洋平臺和海上風電這塊做鋼結構自動化的焊接生產線。當然從政策支持、發展戰略,以及廣東省那邊把海洋工程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領域,剛才王秘書長也講到了國家從環 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作為海洋工程來講,實際上都是鋼結構,因為非常龐大,一般來講我們它是非常截面的,復雜的厚板結構。這個結構都需要一個方法,就是我們說的焊接技術把它連接起來,F在所有的平臺都要把它連接起來。
這里面有些非常難的問題,我們又是從事技術的,這些制造廠家他們也比較清楚,這里面關鍵的技術就是在打厚板,高強鋼焊接,焊完了以后在海洋里得到足夠的強度,同時還要獲得比較好的耐腐蝕性能,和海洋工作的環境。 首先我們要把它加工,這個東西都是很大的材料,首先要剖口技術,是為焊接做準備的。然后把它轉成彎管成形,這也是需要很大的設備,而且還需要計算機的控制等等方面的工作。
焊接的難點在哪里呢?一個是材料的強度高,一個是板材比較厚。這種材料起伏強度一般到390級到800多。越是高強的鋼焊接問題越多,所以我們焊接過程中需要很高的技術和焊接工藝要求,也需要經驗豐富。 厚板從60毫米到180毫米,非常厚,一般的焊接技術對這么厚的材料可能出現很多問題。所以在海洋工程的鋼結構無論是海洋平臺的裝腿、立柱。 還有一個低溫韌性,海底溫度很高的,這種鋼結構焊接以后在低溫韌性方面要求非常高,這方面一般來講如果做不好這個工藝的話會發生脆斷,如果油田發生這種問題那是很大的事故,不允許出現。另外對可焊性,焊接方面要求比較高,另外對它的層狀撕裂,疲勞強度都有比較高的要求,這是焊接的難點。
現在做海洋工程里面存在什么問題呢?一個是自動化程度低,現在很多大型的鋼結構,不規則的鋼結構只能用人工的方法去焊接。這種人工方法對于焊工的要求比較高,像6JR的焊工,考到這個級別,不同位置的焊接,這是最難的,這種培訓是非常難的。首先培訓一個焊工非常難,第二個焊工培訓完了以后他的資質很高,在這個企業里很難留得住。所以對于這方面,對焊工這塊要求不穩定。還有質量不穩定,人操作跟他的情緒,他的技術,個體因素比較大。從這幾個方面來講,都是一個趨勢,開發自動化的焊接設備。
我們現在準備做的自動化焊接設備,一個是大厚板裝備,把各種各樣鋼結構里面形狀分成不同的焊縫,用特種焊接的工藝,窄尖細這種工藝進行焊接。這種方法可以獲得一個比較低的熱量輸入,獲得一些高的焊接效率。 有一些比如海洋風電里面都是管材,很大很厚的管材,小角度的焊接,這個方面現在還多數用手工來焊,自動化這塊要求比較高,這也是我們需要解決的一些問題。 另外從整個海洋裝備生產線方面它的下料到開配口,卷板成形,最后分管按揭,組裝起來檢測,到最后作為一個成品交付使用,整個過程都是非常復雜,如果把它做成自動化的生產線是非常需要的,到目前為止我們國內這個生產線還沒有人能夠做出來,韓國有這樣的生產線。為了填補我們國家在自動化,尤其海洋工程里面自動化生產線的空白。 這是一些具體的怎么把各種形態的管焊接,機器人怎么封裝,不多講了。
我們在廣東這邊主要想做的事情,一個是海洋平臺的裝鐵立柱,近海的風電,這個需求也是比較多的。另外剛才我聽振華宋講也講到了鋪管船,我們實際上也有鋪管船自動化焊接技術,也是非常先進的。這方面可以做工作。 目前也有承擔的項目和廣東一家大型企業在籌劃高端裝備制造基地,這個制造基地目前初步在廣東南沙買了八百畝地,第一期是20億資金投入做這個事情。我就介紹這么多。